杏彩体育app下载:大咖齐聚宜宾探讨动力电池新质生产力:储能有望成为下一个行业增长极

  储能电池前景如何?电池安全性应该怎么提升?AI技术在电池制造和管控中如何应用?动力电池以及电动车下一阶段的增长动力在哪?

  9月1日上午,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召开。当日,由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承办的高端对话第二场同步举办,围绕上述话题,行业大咖们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此轮对话以“动力电池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作为主持人,与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孟祥峰、比亚迪弗迪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4位嘉宾深入探讨动力电池行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欧阳明高认为储能将会是锂电池的下一个重点发展领域,需要技术攻坚以解决安全性问题。他表示,锂电池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主要得益于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成本的持续下降,目前在新能源车领域已经取得了大规模应用,储能是下一个重点领域。根据他的测算,在循环寿命为7000次的前提下,锂电池储能的度电成本有望达到0.2元,与抽水储能持平。大容量电池也是重要发展方向,600Ah及以上的大容量电池可以减少电池数量和相关附件,以规模效应实现降本。但大容量电池产生热失控时温度更高,会引发正极参与反应,因此对储能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耐久性和品质管控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对于储能电池的前景,刘金成指出,目前电池成本占储能系统总成本的比例为20%左右,因此未来储能系统的降本主要依靠系统标准化,而非一味依赖电芯价格下降;相反,电芯价格的稳定才有利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商业生态。行业应聚焦于提升产品性能,如循环寿命的提高,而非单纯以低价竞争。刘金成认为,大型化后电池的安全症结点不在于电芯,而在于连接,因此提升储能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在于降低连接数量和提高热管理技术,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推出新的安全管理标准来规范设计和生产。此外,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监测电池状态,提前解决热均衡等问题,也是未来提升电池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孟祥峰指出,锂电池成本快速下降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在原材料成本没有大波动的情况下,企业更多要依靠技术提升、工艺改善、产业链合作以及新场景开发来进一步挖掘降本潜力。储能方面,孟祥峰称,目前储能电站投入运营之后,被调度的力度和比例偏低,其可靠性、循环寿命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另一方面,锂电池储能和抽水储能处在不同的政策条件下,未来应适度调整,以促进公平竞争。

  对于动力电池以及电动车下一阶段的增长动力,杨红新认为,未来2—3年,增程、大电量的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速将超过纯电动车,将成为新增长点;而从全球来看,HEV(混合动力汽车)由于能够适应充电设施欠发达地区的条件,在欧美、日韩等市场很受欢迎,未来也将迎来快速增长。这些下游需求的快速攀升对电解液性能、电子零部件的耐热性、散热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将成为电池工程师新的研发方向。杨红新指出,动力电池的降本进程仍将继续,主要路径包括制造降本、工艺降本以及从电池形态变化着手的降本,预计明年PACK系统单价降到0.5元以下将成为普遍现象。

  针对市场最为关心的新技术话题,孙华军强调了AI技术在电池制造和管控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电池管理上的应用。他提到,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可以对电池进行早期问题预警和状态调整,以优化电池性能和寿命。同时,在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仿真建模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经显著提高了电池设计的自动化和材料筛选的效率。对于固态电池,孙华军认为短期内不应过于乐观,还应给予长期耐心。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到工程化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如干电极的规模量产问题和界面应力问题。随着技术的成熟,硅碳负极在固态电池中应用的确定性很高,值得重点关注。

  综合嘉宾发言,欧阳明高认为目前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全频带的,他指出中国企业必须发展由自己主导的技术路线,坚持自主创新。固态电池的发展应循序渐进,如负极逐步从硅碳向锂金属过度,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再寻求性能提升。人工智能在电池全链条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正逐渐渗透至材料表征、性能优化、样品制备等各个环节,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对电池技术的突破起到关键作用。

  与会企业家一致认为,推动动力电池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规范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能源车取得大规模发展的基础上,储能有望成为下一个行业增长极。电池的降本速度或将放缓,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动力电池企业将不断改善生产研发过程,精细内部管理,丰富产业合作维度。动力电池行业将继续担纲绿色能源,扮演好在全球经济中的关键角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